登录  |  注册
2022.2.23 |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的四个特点!
发布时间:2022-02-23 10:39:10| 浏览次数:


一、票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交易持续活跃

我国商业票据业务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88年,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行“三票一卡”,倡导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由于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管理没有经验,致使票据市场上违规现象、假票问题时有发生,1988年各商业银行基本停办了票据业务。


第二阶段是1994年至1997年,针对当时一些重点行业的企业贷款拖欠、资金周转困难和部分农副产品调销不畅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在“五行业、四品种”(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道和棉花、生猪、食糖、烟叶)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发展,1996年《票据法》颁布实施,为票据市场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今,人民银行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货币市场增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票据业务市场发展,改革贴现率、再贴现率确定方式,将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分开,再贴现率成为独立的利率指标。商业银行可以在再贴现率的基础上自主确定贴现率,但不能高于同档次的贷款利率,同时取消了再贴现行业比例限制,由此中国票据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市场规模的扩大、专营性票据机构的出现都直接推动了区域性票据中心的形成,票据市场交易量和票据融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市场交易持续活跃。目前部分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业务发达、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贴现、转贴现和票据回购业务发展势头强劲。



二、市场主体增多

2000年11月,工行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据专营机构——工行总行票据营业部,又先后在北京、天津等7个城市设立票据分部,目前形成以总行票据营业部为核心,一级分行票据融资经营机构为主干,二级分行票据融资机构为支干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与此同时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经营管理机构,票据专营机构作为市场主体的出现,使票据市场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道路,大大推动了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进程,目前除国有商业银行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联社、农村信用联社等其他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开展票据业务,一些外资银行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军票据市场,票据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独占优势的局面不复存在,中小金融机构已成为市场的主角之一,由于票据贴现业务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贴现成了理想的盈利资产,各商业银行日益重视票据业务的发展。



三、票据融资服务功能加强

近年来,票据贴现占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长远来看,票据融资的发展,将促使银行信贷管理方式进行根本性调整,加速形成市场直接融资的新格局,从货币政策角度看,信贷资产票据化并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额外影响,可以说激烈的银行同业间竞争是导致票据资产对信贷资产替代作用日益显现的重要原因。



四、票据业务盈利方式多样化

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信誉程度的不同,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盈利方式:


一是以专营为手段,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主要是通过成立专营机构,并实行灵活的贴现资金配置方式来大力推进票据业务发展;


二是以资金实力和整体协作占领市场,打造品牌,获取利润,主要是凭借资金实力、网点优势和庞大的票据流动渠道,在票据业务量和价格上形成一定的垄断,以确立在票据市场的优势地位并获取利润;



三是利用地域和信息不对称的差异,以低买高卖的手段套利,部分银行利用地域经济发展和票据市场繁荣程度的差异,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利率差价,获取利润;


四是在不占用资金的情况下获取利润,部分中小银行因自身的资金总量不足,不可能长期持票占用资金,便利用操作和考核机制灵活、部门沟通协作能力强的优势,将手中的票据及时卖出,获得利差;


五是以调节资金头寸和本行指标为主要目的,寻求富余资金合理使用的转贴现操作模式,主要出于自身资金头寸相对较紧的条件限制,不以赚取利润为唯一目标,以票据买卖作为资金头寸的调节手段,以确保各项指标,尤其是流动性指标满足市场和监管当局的要求。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系网络转载或资料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作者所有,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有何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


地址(Add)广州市天河区华强路3号1120房
电话(Tel)86-020-84040000

Copyright 广州晟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Powered by dede58. 粤ICP备16022572号-1 技术支持:创世网络